原标题:这里的海鸥为什么没有“边界感”?
来源:青岛宣传
1994年,当市民游客向天空抛出大米花时,他们或许未曾料到,这个微小举动会在后来的日子里,成为撬动城市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支点。
彼时,青岛在全国率先发起“挽留海鸥行动”,从一款朴素的“鸥粮”开始,30多年过去了,来青越冬的海鸥数量从最初的百余只,增长到现在的10万余只,海鸥翱翔成了青岛一景。
每到冬季,会有大批市民游客来栈桥喂海鸥
当社交媒体上“青岛海鸥”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5000万,当“观鸥圣地”栈桥高峰期单日客流达到约3万人次,海鸥的每一次俯冲都是一场“文明测试”——看看人们能否善待这些小精灵、克制触摸的冲动,能否理解“距离产生美”、给觅食的飞鸟以安全感,能否文明从我做起、带走包装食物的垃圾……
这些灵动小巧的海鸥,不仅仅是天空与海面间的美丽点缀,更传递着一个温暖而有力的信号:文明绝非流于表面、空泛无物的口号,而是切切实实、可触可感的日常。
一
“海鸥,海鸥,我们的朋友,你是我们的好朋友……”这首早已在青岛传唱开来的儿歌,如今在海边有了新注解:市民游客将食物抛向空中,海鸥们完美表演“空中接食”,“调皮”一点的还会悬停在人前扑棱翅膀,像极了撒娇讨要零食的孩子。
这群天性本该“警惕性”十足的野生候鸟,却在青岛的人潮人海中如此轻松自在。是什么打破了它们的“边界感”?
挽留海鸥行动资料照片
“美食外交”中的友爱善意。海鸥是一种高智商鸟类,能感知人类的善意,从而表现出亲近和依赖的行为。
30年前,为了让海鸥“留下”,青岛市民开启投喂行动,不仅填饱了它们的胃,也拉近了它们的心。后来,美食变着花样上新,有人带来亲手炸的油条、烙的大饼,有人买来面包、青萝卜;甚至开启美食“定制”,市民游客可在海边免费领取健康鸥粮来投喂,保证海鸥吃饱吃好。
“当食物成为信任的媒介,野性便向温情低头。”这种“热情而有度”的互动,让海鸥放下戒心,主动接近人类。
今年以来,青岛市广泛开展“鸥遇青岛 文明相伴”文明旅游主题活动
“生态改造”中的用心呵护。早期,青岛的海鸥仅出现在栈桥等前海一线。如今,西海岸唐岛湾、李村河胶州湾入海口、胶州湾湿地等,都有大量海鸥栖息,它们打破边界“扩充地盘”,与人的“交集”不断增多。这得益于青岛对鸟类栖息环境的悉心改善。
这些年来,青岛坚持生态优先理念,通过湿地修复保护,把海鸥的“迁徙驿站”改造升级为“理想家园”,让候鸟与城市和谐共生。海鸥通过记忆和群体传播,逐渐将青岛视为理想的栖息地,年复一年归来,且队伍不断壮大,就连黑嘴鸥等珍稀鸟类、独腿“鸥坚强”也把这里列为“年度必住”。
在青岛栖息的白鹭 青岛市观鸟协会薛琳 摄
“文明结界”中的安全感。海鸥“边界感”的消逝,也源于城市为它们构建起物理和心理上的“舒适区”:通过立法禁猎、24小时监控、反伤害宣传等措施,为海鸥等鸟类织密“法治防护网”;发布“文明观鸥指南”明确禁止触碰、惊吓海鸥;志愿者团队实时劝阻不文明行为。
从动物心理学看,这种由文明构建起的安全感,恰似“绒布母亲效应”——当环境持续释放安全信号,野生动物会降低防御本能,与人类建立信任关系。
二
“海鸥翅膀划过的不只是海面,更丈量着一座城市文明的维度。”小小的海鸥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着一群人、一座城市如何对待生命。
源自心底的“善意”。于冬日重逢,在春天告别。历时30年的挽留海鸥行动,已成为人鸥之间一场温暖而美好的约定。
来青越冬的海鸥数量从1994年的百余只,增长到现在的10万余只 韩星 摄
2011年,胶州湾冰封,海鸥觅食困难。青岛媒体迅速刊发《海鸥青岛过冬觅食困难 周六让我们一起去投喂》一稿深情呼吁,“成千上万只海鸥是青岛一道亮丽的景观,我们一定要帮帮它们”。市民纷纷行动起来,给海鸥带来了一袋袋大米花、一捧捧馒头屑,一些企业也伸出援助之手,最终让海鸥安然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。
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,同时它也与城市文化基因紧密相连。受海洋文化、黄河文化、齐鲁文化的多重影响,青岛人既朴实豪爽、乐观开放,又重道德礼仪、崇尚大爱,内心深处蕴藏着博爱、宽厚与善良的品质。
互相传递的“美好”。从最初一小群人的自发行动,到成为整座城市的群体自觉,这就如同空气流动起来便成为风,一个人的善意同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,带动起身边更多的人。
不止于守护海鸥,这种浸润在生活肌理中的文明传递,总能让偶然善举升华为社会常态。
在青岛,微尘从最初一个人发展成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,频繁出现在青岛市各种公益活动中
2004年底,“微尘”这个名字首次走进公众视野:青岛一位普通市民在多次捐款时,只留下“微尘”这一名字,寓意自己的善举微不足道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微尘”逐渐从一个简单的名字演变成一个爱心符号,进而扩展成一个庞大的爱心群体,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。
2006年,青岛3名出租车驾驶员在不同的机缘下,先后做出了同样令人动容的义举——将捡到的巨款送还失主。这一系列拾金不昧的行为,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为表敬意,青岛出租车和社会车辆自发在车上系上了鲜艳的红飘带。这一抹红,不仅是对拾金不昧精神的礼赞,更是一种无声的承诺与传承,激励着出租车司机,感染着市民游客,形成了“文明自己、关爱他人、奉献社会”的红飘带精神。
值得守护的“温暖”。守护海鸥看似是件小事,但在网络的传播与发酵下,这份对生命的呵护与善意,不断被汇聚、叠加、放大。它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灵动而迷人的风景,还折射出城市文明的温度。
爱护动物与孝敬父母、乐于助人、邻里和谐等美好品德一样,都是社会文明大厦的基石。城市用自己的方式,让更多的善行义举得以被褒扬赞颂,让更多的人间善意得到悉心呵护。在这样的氛围中,文明的种子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、茁壮成长、绚丽绽放。
三
人们常说文明如空气般无形,难以触摸,但那些掠过天际的白色精灵,恰似具象化的文明符号,将原本抽象的文明价值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温暖存在。
在青岛,“微尘”演化为无私奉献的城市符号,“红飘带”成为助人为乐的精神象征,“爱心驿站”以700余个服务点温暖城市角落……当这些文明品牌如繁星般点亮城市夜空,我们不禁思考:该如何培育具有持久力、生命力的文明品牌,让文明之花常开?
以在地基因赋予品牌生命力。
每个城市都蕴藏着独特的人文密码。宁波延续“宁波帮”商道诚信传统,打造“信有礼”系列文明品牌,让重信守诺、诚信经营扎根街巷;成都将“巴适安逸”的生活哲学转化为文明范式,让“公园城市”声名远扬……这些都证明:唯有深挖地域文化富矿,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当代价值符号,才能让文明品牌真正扎根于市民的情感认同中,深入人心、经久不衰。
青岛抓住海鸥这一城市IP,通过组织海鸥季文化旅游等活动,让市民游客积极参与其中
用交互场景唤醒文明共情。
城市文明品牌建设,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、可交互的叙事场域。
比如,青岛抓住海鸥这一城市IP,开展“鸥遇青岛 文明相伴”系列活动,通过组织海鸥季文化旅游活动,发布海鸥季主题曲《鸥遇情歌》,举办“挽留海鸥行动30周年摄影展”、设置文明观鸥知识角等,让前来观赏海鸥的人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教育,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热情。“鸥遇”谐音“偶遇”,被海鸥吸引来的游人,既在栈桥与精灵共舞,更在红瓦绿树间邂逅一座文明相伴、热情好客的滨海之城。
青岛开展文明养犬主题活动
让你我他成为品牌共创主体。
城市属于每位市民,城市文明创建,是全民参与的“大合唱”。以青岛为例,“文明青岛 你我同行”品牌将文明建设融入日常生活。仅去年,通过开展文明交通、文明养犬、文明餐桌等20余项主题活动,以及9000余场主题宣讲和志愿服务,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。
当我们在街头巷尾多一份礼让、添一份善意,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会泛起文明的光。每一次耐心的等候、每一瞬善意的微笑,都在把城市变得温暖而美好。
小海鸥、大文明。人鸥相协的美好画面让我们欣赏到美,体会到爱,感受到人性的温度和城市文明的厚度。
作者:张芝萌 王婷 / 编辑:只只 / 审校:张萍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
更多互动,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
来源:青岛宣传
编辑:杨凡
审校:单提词
主编:郭常宏
青岛宣传
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
作者:张芝萌 王婷
阅读量:19.8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