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喽,小伙伴们,又见面啦。今天读地理书籍的时候,有一段关于白垩纪的描述,你了解白垩纪吗?垩字怎么读?为什么叫做白垩纪?背后蕴含着什么故事?一起来看看吧。
一、垩字怎么读
垩字的读音是è。垩字的读音类似于汉字“饿”。许多古籍中都可以找到关于“垩字的记录”。例如在古籍《广韵》、《韵会》、《唐韵》中有这样的记录:乌故切,音污、遏各切,音恶等等,这也从侧面说明了“垩”字的拼音为è。
二、垩字的构造和字形演变
垩字的小篆写法是这样的:
"垩"字是一个、形声字,是由表意的部分和表音的部分组成。在古代的篆文中(上图),"垩"字是由"土"字部首和"亚"字声旁组成的。
声旁"亚"表明垩字的读音和亚子由相似之处,而"土"字部分则表明这个字与土或土质有关。
随着书写的演变,“垩"字在楷书中的写法有所变化,变成了"堊”字。“堊"字的另一个异体字是"埡”。"垩"字和"埡”字虽然来源相同,但在现代汉语中,它们的意义有所区分。
"垩"字通常指的是一种白色的土,可以用来涂饰墙壁或其他物体,使之成为洁净的白色。这种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,当时人们使用白垩来粉刷墙壁或祭祀用的物品,以表示纯洁或神圣。
"埡"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少,但它通常与土地的边界或土地上的小丘有关。这两个字的分工反映了汉字随时间演变的复杂性,以及在不同的语境中如何赋予相同根源的字不同的意义。
三、垩字的本义
垩字的本义为①白色的土。《庄子》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句话:匠石运斤成风,听而斫之,尽垩而鼻不伤。
庄子的这段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在楚国的郢都,有人鼻尖沾染了微量白垩(白泥,一种矿物质),如同蝉翼般轻薄。为了除去这一点白垩,他们找到了匠石。
匠石手持斧头,斧风呼啸而过,却只听其声,不见其形。他凭借着对斧头落点的绝对听觉,以一种近乎神秘的技巧,准确无误地削去了鼻尖上的白垩,而郢人的鼻尖丝毫未受损伤。这一技艺的展现,后来成为了衡量匠人技艺高低的标杆。
四、垩字的引申义
垩字引申泛指②可用来涂饰的各种土。《山海经》中有云:葱聋之山,其中多大谷,是多白垩,黑、青、黄垩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葱聋山中有许多宽阔的山谷,这些山谷中富含白垩,有黑色、青色的和黄色的白垩。
这段话描述了葱聋山的地理特征,提到了山中有许多大谷,并且这些谷中蕴藏着丰富的白垩资源。白垩是一种常见的矿物,主要成分是碳酸钙,通常呈白色,但也可能因含有不同的杂质而呈现黑、青、黄等颜色。
葱聋山的位置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现代地理位置对应。《山海经》中的地理描述往往带有神话色彩,很多山名和地名在现实中难以找到确切的对应地点。
葱聋山可能与符禺山有关。最符合符禺之山的位置其实是渭南市华州区的桥峪附近。这里的“峪”是山谷的意思。
五、白垩纪
白垩纪的名称来源于1822年,比利时地质学家Jean d’Omalius d’Halloy在研究巴黎盆地时,发现了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,因此将这个时期命名为“白垩纪”。
白垩纪大约是在1.4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,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,也是恐龙统治地球的最后一个阶段。
垩字,你学会了吗?关注我,点个赞,一起感悟汉字的生命力。